查看原文
其他

这是我看得最仔细的春天,它也种到了我心里

fongaia 盖娅自然教育
2024-08-30
 写在前面 

盖娅自然学校的副校长橙子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十年前的那个间隔年,改变了我的后半生。的确,在盖娅的73期将近2000名自然体验师学员中,不乏改变了人生轨迹的伙伴,而更多的人开始“看见”身边的自然……
今天这篇分享,来自第72期自然体验师学员双木。双木从初识盖娅到参与这次自然体验师培训,他感受到了自然的治愈力量和生命的多样性,也体会到自然教育的深远意义。他说:“这是第一次,我如此亲近春天,如此认真地跟它对视。”


“这一切如何开始”


第一次知道盖娅,关注盖娅,是因为去年大理东民村的活动。那个时候,刚好开始关注践行自然农法的人的故事、土地污染话题、里山资本主义、半农半X的生活可能性,也开始萌生出我要 “回到现场——土地、食物、身体、人的真实现场——建立深度链接“的理想生活状态。


”回到现场“也是回到源头,把断层的东西找回,回到自然本来就有的状态。那些在自然里呆过的真实体验:自然给我的疗愈能量,全然的包容,甚至让我有意想不到的灵感,这些都让我确定,我要接近自然,并且想要找到从汽车行业转到自然人文领域的可能性。


适逢今年1月中旬看到盖娅自然教育公号推文说有年度课程说明会,年度课程里有盖娅自然体验师的课程,线下听了橙子对课程的介绍,就确定了要参加。


“我经历的片段”


这一个月的盖娅自然体验师初级课程周末班横跨了春分、清明、谷雨,见证了圆明园那片活动草地,树叶的抽长、延展。这个支持我们的自然场地同样地也见证了我在这里的所感受到的一切。

“树根在土地里穿过”、“风拂过紫色小花,轻轻摇晃”、“绿头鸭游过水面,波纹漾开”,在自然体验课里,纯然去观察,然后用完形填空的方式简单地勾出在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竟然孕生出一种诗意来,如此简单。


看似相似的东西,再走近一点看看, “哦,原来这一片叶子上有一排已经孵生了的虫卵壳”、“这个蜗牛壳的螺纹像鲜明的螺旋走廊形状”......远远地看,叶子只是叶子,蜗牛壳只是蜗牛壳,走近了,每一个东西上特质化的东西,以及背后发生过的故事就进入视野......个体多样性出现之后,所谓宏观意义上的“相似”也就消失了,这些个体特性是没有可比性的,最开始的好胜心也就被平等心取替了。

冬小麦说:“为什么”比“是什么”更重要。在观察一棵植物时,如果只是用“是什么”去看它,就只给眼前的植物安排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去安放它。观察可能会因为快速的归类而停止。如果多问“为什么”,观察就会延伸,植物在我们身体里也会继续成长。(在这里,如果再后退一步去思考“是什么”、“为什么”背后的动机,肯定也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其中关涉好奇心、个体性的认同的差异等。)


在艺术课上,热衷观鸟的候鸟分享了观鸟界的“奇葩现象”:有人会把雏鸟从窝里抓出来,固定在地上,旁边撒上吃食,只是为了精心拍摄成鸟们用食物喂食雏鸟的照片、视频,并为之编配感人的故事桥段。简直惊掉了下巴。冬青还讲到,有些人在户外拍到好看而珍稀的花,为了保证自己的独创性,拍完照后会直接把花给毁了!听了着实气愤。也让我想到:光有形式上的美还不足够,目的以及由此出发的行为才是最重要的。它决定了自然在一个人那里,是变成工具,还是目的。这也给我一个启发:艺术作为一个自然的窗口,某种意义上是只呈现了部分事实,因为观者的不在场,不了解事实,看不到全貌,可能会产生误读。

沃思花园里的“凌乱”美学,为生物提供了栖息地。蚊滋滋和长角羚挺直的腰杆,充沛的能量,让我印象深刻。在沃思花园,我也第一次睡了一个特别的午觉:直接躺在土地上,沙砾的质感直抵我的皮肤。风吹动树叶,光斑在我眼皮上晃动,一只苍蝇停落我的手上,然后又飞走。那一刻,突然觉得,每天如果都能这么睡上一个午觉,该会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在活动中,时间感不一样了。这是伙伴们一致的感觉。就我自己而言,在这里,日常所谓的时间维度模糊了,进入了另外一个维度里,在那里没有被推动的紧迫感,凝定如叶尖上的露珠,饱满晶莹。那一个专注的当下,不是时间这个维度可以衡量的,它超越这个线性的效率社会所紧迫的时间,允许很多东西的进入。当我在某个微观层面专注、出神的时候,我就进入到了那个超越时间、囊括所有的维度里。很多意想不到的想法就会涌上来。


这段时间有有趣的伙伴相伴:有因为这次课程,重新起用厨房,自己做起饭菜的;也有已经先我一步开始在耕种土地的;也有浸淫观鸟多年,练就了第二个随时随地为鸟敞开的强大听觉和视觉的......我们一起见证了这个春天的细节。


“种子已经种下”


自然是什么?用我自己在自然里体验到的感受来说,就是在那里,可以感受到一种开阔感,有那么多生命它们都如此不同,但又以各种方式彼此依托着,形成一个系统。我自己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我被无条件地包容其中,很安心。

教育又是什么?是一种导引,在划定基本界限的前提,给个体以空间让其个性得以发展,让其充满热情地向下扎根,向上舒展。


自然教育放在一起,就是在自然的体验中,借助自然的生态启示内化成我内心相信的东西。它不是纯粹头脑层的,需要体验和行动,以及跟理论、直觉的结合,它的转化能激发我们进一步的行动。可能在开始的时候,自然在很多人那里是一个客体,但是随着自然教育的进行,随着我们向某个具体的自然物、某个具体生境以及其中的自然物群的靠近,慢慢地主体客体相融相合。


谈自然教育,离不开三大组成,“在自然”,“关于自然”,“为了自然”。


01“在自然” 


如果脱离自然这个现场,没有现场的体验,脱离自然这个真实的环境,就很可能变成一种没有根的想象。这点我有特别的体会,参加东亚故事会(跟自然践行相关的个人故事分享会)的时候,很多分享者说的内容都是他们自己践行过的,我能感受到他们分享的时候背后的底气和深信,我能共鸣到他们背后的信念,但是由于我自己践行少,我常常感觉到我在回应他们的时候,自己的那种苍白无力感。


02“关于自然


承接”在自然”,是“在自然”的更进一步,谈论我们的焦点落在何处,不是只用自然环境这个场域,做其他跟自然无涉的东西。把环境里的自然物、生境放进我的焦点视野,把真实的它们跟我的身体真实的感受链接到一起。(即使只是纯粹地看也可以——就像那个“完形填空”给我的体验——勾起我内心的温暖。)通过这次课程,我也感受到自然的体验有很多层面和切入方式(这当然也得源于自然的多样性,这张多样性交错紧密关联的网:那么多的“他者”,但又彼此链接在一起,环环相扣。)我还有种感觉:靠近看一个具体的自然物,又或者是远远的看一个生境,从宏观上也好,从微观也罢,都能到达同样的地方。一花一世界,世界亦是花,重点是:自然教育是需要靠近具体的自然物和生境,用自己的五感去体验它们。


03“为了自然


“目标,目标,目标”,目标让自然教育这件事有了一个动能:往哪走,又要回到哪里去。“为了自然”,搭建了个体和自然之间的互生关系。在今年年初,我自己内心开始萌发“回到现场”,自己“回到现场”用自己的生命实践,带更多的人也“回到现场”,看到多样性,找到链接,看到自己......这背后的价值观、使命感、愿景,跟自然教育中的“为了自然”是贴合的。我想我可以把我想做的和自然教育这件事结合起来。


“前往下一个春天”


最后一次课结束,从谷峪缘坐车回家的时候,朋友和对象都给我推了一个在大理的活动「生命之歌共创」。活动组织者是在平谷办了同心音乐公社,在做乡建工作的小兵大恒。当时,车窗外就是平谷成片的桃树。新的际遇又再打开的感觉油然而生。说起来真的很神奇,去年大理的东民村结缘盖娅,来到平谷,然后又通过平谷回向大理。

  

我越来越相信,有些自己向往的事,如果去做了,新的际遇和启示也会相继而至,有一个超越时间的开阔所在,是在心秉真诚热情,自己靠近他者,专注地看向TA时可以抵达。这些,都会让我一点点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并越加确信。这也是我理解的“真心实意,身体力行”。



文、图:双木

排版编辑:大岛樱

审核:橙子


第72期自然体验师学员分享


(此专栏文章列表,随发布持续更新)


被众多学员们贴上“神奇”、“治愈”、“超值”等标签的这个自然体验师培训(第74期)正在招募中,你疑惑的、好奇的、期望的种种也许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找到各自的答案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盖娅自然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